匠人情懷飽含著匠人對自身價值的認知。傳統的工匠雖然也從事制作活動,但是那并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一項簡單機械的日復一日的重復性體力勞動,而是一種持續性的創造過程,是一個不斷對技藝、產品進行提升完善的過程。弗洛姆在《健全的社會》中指出:“工匠可以隨意左右自己的行動。因此,工匠可以從工作中學習,在勞動過程中使用并發展自己的能力及技能。”正是這種具有創造性特征的工匠精神造就了一批杰出人士。瑞士的鐘表匠一輩子都在做同一件事情、同一道工序,鐘表匠們僅擰各種螺絲就要學習幾個月,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追求完美和極致。
從江戶時代,在日本的匠人間就已經形成了產品精益求精的“榮譽法則”。日本匠人將產品的好壞與個人的榮辱緊密地聯系起來。他們身上具有強烈的自尊感,認為制作一件優良的產品,是自己的極大榮耀,如果由于自己的疏漏而導致產品殘缺,即便在市場上銷量不錯,也認為是巨大的恥辱。正是在這種“榮譽法則”的推動下,他們對產品質量嚴格要求,對技藝精致的追求達到了神經質般的狂熱程度。
匠人情懷體現在現代化的組織管理中。在傳統的工匠生活中,多數手工技藝,皆由口傳心授。師傅向學徒傳授手藝的過程中,在一起朝夕相處,耳提面命,不僅傳授的是技藝,還傳授了做人的道理和堅韌、耐心、專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匠人的制作過程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與行為感染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建立起了深厚的師生情誼,一方面有助于促進同事間的情感交流,使人們在工作中感受到人性的溫暖。工匠精神所營造的親密情感與精神交流是現代化的組織模式所無法替代的,也是現在我們現代化的組織管理更需要研究改進的。
精業與敬業是工匠精神的核心。精業與敬業體現著人們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產品負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工匠精神代表的精雕細琢的精神永不過時,在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的進程中,更需要弘揚精業與敬業的工匠精神。